登录 | 注册
中华招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招氏论坛 >> 姓氏人物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试论谁是南海招氏的始祖 已阅:704 / 回复:5(楼主)

编撰: 招煊、招维羽、招永南、招炳新、招维裕、招德耀、招致荦
字体: 招东山
该帖子被招东山在2012-5-9 17:35:08编辑过

作者:招东山 (2012/5/6 21:07:12)   回复此贴
  招氏研究天地 第 1 楼

过去的同姓人常说:“500年前是一家。”但中国科学院2006年1月10日介绍《中国姓氏统计》时称:“实际上并不可信。”该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院袁义达教授说:“调查发现,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。比如中国大姓‘李’就是如此。”由此可见,中国姓氏起源是错综复杂的。  

知宗敬祖,乃为人子孙应尽的责任。若数典忘祖或“认错老豆拜错山”都是很不应该的。本文拟就谁是南海(指旧南海郡,下同)招氏始祖的问题视做探讨,并请教于招氏贤达。


作者:招东山 (2012/5/9 17:35:38)   回复此贴
  一、 始祖宜尊一个 第 2 楼

旧日修谱,多凭已知,或据传闻。应当肯定,多数能反映实际。但由于年湮代远,世事多变,战乱频生,加以牒谱不全,史料不足,变通不便,信息不灵,故所修族谱,难免有这样或那样模糊以至不同的认识。这是不足为奇的。所以,旧日南海各地招氏族谱表述来源多个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  

古云:“始祖曰鼻祖”。据说因为婴儿在娘胎中最早形成的是鼻,所以始祖宜尊一个,否则无所谓始。  现知南海招氏来源有招父、晋.步招、陈公子招、招猛,四者距今最远2600多年,最近1800多年。而南海招氏族谱记载的始迁祖,最早是南宋时代的人,与相距最近的招猛也有1000多年了。这1000多年的招氏情况如何,虽经历代先贤查找,至今仍是空白。如何评估南海招氏与四者的关系,亦即谁是南海招氏的始祖,理应摆到招氏的议事日程上来。评估的原则,必须凭翔实可靠的证据,而不能作主观猜测。


作者:招东山 (2012/5/9 17:36:21)   回复此贴
  二、 南海招氏自猛公始 第 3 楼

南海招氏绝非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虽然缺了1000多年的历史佐证,但近几百年的大量史实,仍可使我们看清谁是南海招氏的始祖,何处是始祖的发祥地。其根据有四:  

1. 官方文献  明代著名学者黄佐编撰的嘉靖《广东通志》;清代太子少保,兵部尚书、都察院御史、两广总督阮元主编的嘉庆《广东通志》;清代文学殿大学士、两广总督瑞麟总裁的同治《广州府志》;清代康熙、同治、宣统年间的南海知县主编的《南海县志》等文献,均一致公认招猛是南海人,并为他立传。  清代广东总督郝玉麟总裁的道光《广东通志》,记载广东人在汉代举茂才的共8名,其中南海籍的占4名,当中第1名就是招猛。  

2. 姓氏史籍  招猛与南海招氏的关系,史书多有记载:  明代陈士元著的《姓巂》称:“招.千家姓云,南海族,汉书有大鸿胪招猛。”  清代陈廷炜撰的《姓氏考略》称:“招氏望出南海郡,秦代置。治所在今广东省广州市。”  清代黄木骥著的《姓氏解纷》称:“招.南海族,汉书有大鸿胪招猛。”  清代张澍著的《姓氏寻源》称:“广东高凉、南海有招姓,东汉大鸿胪招猛之后。”  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辞源》称:“广东南海有招姓,东汉大鸿胪之后。”  河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姓氏词典》称:“招氏,郡望南海。”  修于清道光甲申年的《横沙招氏族谱》称:“《五羊大姓篡》一书者,录吾姓则招氏之居粤由来久矣。”  

3. 招氏族谱  在历史遗留下来的南海招氏族谱中多数提及招猛,并尊称他为“祖”或“远祖”。如下朗明礼堂的《招氏家谱》称:“然今之粤东诸郡邑为招姓,皆猛公之裔,均同一脉也。”上朗约修于清代初期的招永思堂族谱序,称招猛为“粤东招氏之鼻祖”。横沙招穀诒堂族谱称:“鸿胪发祥于东汉,迨后解祖入粤,卜居羊城,遂为广州南海著姓。……粤之有招氏自公始。”还有修于清光绪廿四年的山东青岛丹山社区招思孝堂族谱称:“吾氏自汉大鸿胪招猛而族以显,传之后代。”  在招氏族谱中还阐述招猛享寿88岁,家住广州北门内,死后葬于广州白云山(传说在白云山五龙谷)。初娶简氏,生三子;继娶潘氏,生四子;继娶郝氏,生二子。九子共开九派,长居三元里、次居沙堤、三居土垆、四居宝月湖、五居三山、六居黄岗村、七居白沙村、八局横溪村(现称横沙村)、九居水潮乡。族谱所述地点个别有所不同,但基本一致。  

4. 祠联石刻  招氏祠堂旧时的门联:  横沙村的“鸿胪绵世泽,刺史振家声”;“派衍鸿胪开燕翼,祀崇司马焕龙章”;  招村的“鸿胪传世泽,荣禄振家声”;  上朗村的“容臺承骏烈,朗水肇鸿基”;“燕翼宗枝秀,鸿胪祖荫荣”;  溶洲街的“容臺故郡,南海名家”;“容臺肇绪,郡伯流芳”;  下朗村的“鸿胪传世胄,鸾凤振家声”;  番禺区罗家村的“中山流毓秀,礼典显鸿胪”;  吴川市米朗村的“世泽未湮,远绍鸿胪礼教”,“文光正发,近承南海衣冠”;  湛江市黎田村的“鸿胪世胄,太守家风”;  肇庆市高要区高第村的“鸿胪绵世泽,刺史振家声”;  还有江苏省金湖县招家营的“洛阳世泽,仁寿家声”等等。   招氏聚居村旧时的门楼石刻:  横沙村的“循吏遗风”;  溶洲街井深村的“鸿胪进步”;  季华村的“鸿胪大道”;  贝岗村的“鸿胪世泽”等等。   上述“鸿胪”、“容臺”、“循吏”皆指招猛(见《招氏鸿迹》)。“洛阳”亦指招猛。因洛阳为东汉朝代的首都,是大鸿胪招猛治事之地。  以上铁的事实,足可证明招猛是南海招氏的始祖。南海是招氏始祖的发祥地,这是为世上所公认的。


作者:招东山 (2012/5/9 17:37:50)   回复此贴
  三、 招猛是南海人 第 4 楼

或许有人质疑:岭南古称“荒蛮之地”,怎么能说招猛是南海人呢?  

诚然,古代岭南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可怕的,因为不少史籍曾把它描述得非常落后,甚至恐怖。但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,尤其近30年重大考古发现,已开始使人们对岭南的历史另眼相看。据近年报刊报道:“早在5000年,珠三角人类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”。“4000年前岭南文明已不让中原”。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曾祺先生说:“虎头埔南坡窑址的发现,证明了新石器时代(距今约10000年至4000年前)粤东文明已与中原实现同步,而不是人民所说的‘荒蛮之地’。”  

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。既然是新石器时代的岭南已非“荒蛮之地”,那么,距新石器时代数千年的东汉朝代(公元25年至220年)的岭南,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。  至于招猛是土生土长的南海人,还是中原移民?目前虽然未发现实据,从侧面探讨,也许可见端倪。  岭南地区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。在漫长的岁月里,历代迁居岭南的中原人以及黄河、长江流域的群落,与当地的土著融洽后,分别构成了岭南东汉族的“三大民系”,即广州民系、客家民系、福佬民系。从此汉族立足于岭南。据史籍记载,中原人南迁岭南,早在公元前771年的周朝已经出现。其后南迁规模较大的有四次:第一次是秦灭六国后,秦始皇派屠睢、任嚣等率50万大军越过五岭,平定百越,建立桂林、象、南海三郡。秦之戌卒并未北返,秦亡后,他们基本滞留岭南。第二次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等率数几十万大军南征,战后留守岭南九郡(南海、苍梧、郁林、合浦、交趾、九真、儋耳、珠崖、日南)。第三次是北宋时高宗南逃,部分中原人随隆佑太后散落珠江三角洲。第四次是南宋末年皇室南逃,大批将士及庶民随帝南下,流散于珠江三角洲一带。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。招猛是汉族人,若非土生土长,则可能其祖辈是这些中原移民的一员。还有一种可能是招猛原籍是中原,退休后才到广州定居。既然招猛的祖辈可能是中原移民,或是退休后到广州定居,为何史籍又称他是南海人的呢?因为招猛任大鸿胪于东汉元初,距秦始皇出兵岭南时已300多年,距汉武帝出兵岭南时已200多年。如果招猛的祖辈及其本人已定居南海,并在此繁衍后代,经过长久时日,自然就变成当地居民。这种情况是有先例的,如与招猛同在东汉朝廷受器重的杨孚,官至太守、侍郎。据清代《广东风物志》称,杨孚原籍河南洛阳,因定居南海,故众多史籍都称杨孚是“东汉南海人”。杨孚曾建宅于广州南郊的下渡头村(现属南郊赤岗街),现仅存一井。广州市政府把它定名为“杨孚井”,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由此可见,史籍称招猛为南海人是符合情理的。

该帖子被招东山在2012-5-9 17:39:58编辑过

作者:招东山 (2012/5/9 17:39:23)   回复此贴
  四、 证据不足 则难服众 第 5 楼

至于招父,虽然《左传.僖公十七年》称他有个儿子,但其后就未见史籍记载他们及其后裔繁衍的情况了。而晋.步招、陈公子招原非姓招,只是姓氏书籍说他们死后其子孙“以名为姓”而改姓招。所以,商务印书馆于1921年出版的,由许多著名学者编著的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,就没有把晋.步招、陈公子招列在招氏栏目里。至于他们的子孙改姓招后,其发祥于何时何地,后裔繁衍生息如何,有何代表人物等等,均未见史籍记载。若尊为始祖,按理也应是已改姓招的人,而他们是谁,亦无从考究。其实,对于尊晋.步招、陈公子招为南海招氏始祖的问题,历史上在招氏族谱中早已存在分歧,认为“此皆意为测度,世次俱无可考。”当然,我们不排除招父、晋.步招、陈公子招及其子孙在其他方面是招氏始祖的可能性。但由于未见有史籍记述他们与南海招氏的关系,在没有翔实可靠证据的情况下,尊他们为南海招氏始祖是难以服众的。  

欣逢盛世,传媒间有报道某氏召开宗亲联谊会的信息。这类会议有个鲜明的特点,就是明确尊崇一个始祖,并确认始祖的发祥地。这样的特点,南海招氏可否借鉴,值得人们深思。如能共识,则南海招氏“500年前是一家”就相当可信了。这对增进南海招氏的和谐团结是大有裨益的。


作者:招东山 (2012/5/9 17:40:40)   回复此贴
当前总数:5 每页5条 当前1/1页 [1 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5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招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183.6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招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