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| 注册
中华招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招氏论坛 >> 姓氏人物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《 塱溪招燕翼堂族事拾零 》 已阅:3283 / 回复:19(楼主)

编撰:招锦源、招伟标、招锡坤、招永铨、招志祥、招河汉
字体:招  臻
该帖子被招东山在2013-9-18 12:15:39编辑过

作者:招东山 (2012/5/6 21:07:12)   回复此贴
  编辑前言 第 1 楼

2005年,我编了本《招燕翼堂族事拾零》,实际上是拾人牙慧,将别人的东西取其片言只语,当成自己的话,编写成小册子。  

当时本想重编招氏族谱,但旧族谱经已遗失,材料从哪里来呢?唯有采访村中遗老。由于年代久远,往事如烟,接受访问者,多是无奈的,茫茫然的无语作答,谈些村中近事,尚可--细述。  既然没有本族过去详实历史材料记录,倒不如去繁就简,只写轮廓。便借鉴下朗村招氏族谱上类似的记载,集成并结合本族中近事来编写。所成的东西,仅及一鳞半爪,都只是为了不致子孙后代,说不定哪一天会有人把本堂族谱重启于世。限于本人水平,加之确实资料不全,而编成的册子定多有不够完数典忘祖,实万不得已不过,还得声明,编成的小册子不算是族谱,因为它未有真实地反映燕翼堂世代相传的历史(即世系记录),只是简单扼要地叙述了招氏远祖、始祖、太祖的一些事及开村始祖招仲奇公的开宗情况,这些东西实属轮廓,或许还会带着遗憾,因为不可能全部是真实的记录。  

关于族谱遗失了的说法,到今天还没有得到确实的定论。本堂子孙,离乡背井到外地谋生者众多善之处,敬请原谅。


作者:招东山 (2012/5/6 21:08:40)   回复此贴
  招氏源流 第 2 楼

珠三角招氏各宗系族谱序言及相关史籍记载,招氏源出自以下几个方面:
(一) 春秋时晋.步招  “余姓乃出自南海,春秋时晋。步招①之后也。”  《通志.氏族略四》:“招氏,晋步招之后,汉有大鸿胪招猛。”  步氏原出姬姓,后以封邑为氏。步招是春秋晋国大夫步阳(封在步邑)后人。步阳乃周始祖后稷裔人。尧帝赐后稷姬姓,就是姬弃,其擅长农事,尧帝举为农师,封邑于邰。上古五帝之一帝 是姬弃之父。步招春秋晋国一位将军,《左传.文公七年》该书云:“……赵盾将中军……步招衔戎……”步招后来子孙用他的名为氏。  

(二) 陈公子招  “予族招姓,其先世本舜之后,为陈公子招②以名留也。”《左传.昭公八年》冬,楚子灭陈,公子招被执而放之于越,子孙因留其名为氏,以志不忘。”春秋时陈国远祖为妫姓,陈是以国为氏。周武王灭纣后将舜后代胡公满(妫姓)封到现在安徽省毫县以北河南省以东处,建立陈国。  

(三) 赵氏(赵朔家族)改姓招  【网招天下】一博客留言:“招者,赵也。与秦同祖。其先,王族也。晋景公三年,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。惧诛,亡,故易其姓。世多不知之者,虽招氏者亦然,夫知其姓而弗知其祖,不亦悲乎?其祖训曰:‘吾等得以存之,万幸矣!毋敢再显。’故至始皇而得天下,亦未复其姓。”  嬴姓始祖,五帝至少昊,其后代伯益娶舜小女姚氏,赐姓嬴,秦入自此成族。《风俗.皇霸.六国》:“赵之先与秦同祖,其裔孙曰造父,于周穆王为御骅骝騄耳之乘……帝念其功,赐以赵城,因以为氏。”公元前597年(周定王十年、晋景公三年),赵朔遭大夫屠岸贾灭族而亦其家族姓为招氏。  

(四) 汉大鸿胪招猛之后  年代久远,族谱湮灭,准确地肯定招氏远始祖是谁,确实困难。“惟鸿胪公发祥于东汉,迨后解组入粤,卜居羊城,遂为南海著姓,则修谱者当断自鸿胪公始③”。南粤一些招氏族谱有提到大鸿胪招猛,祠堂、村道有颂扬招猛楹联及功德句。从目前资料看,招猛为南粤招氏始祖,证据比较充分。  

(五) 汉、傣、蒙古、朝鲜等民族及满族均有以招为姓的人物。  

(六) 《史略》中记载:南北朝时,南朝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,易昭名为招。入朝助父理政,30岁时因被谗而遇害。其后人为了纪念他而改姓招④。  招氏源流可能是多方面的,目前只收集到上述这些资料。随着国家对民间家谱、族谱文化的重视,调查收集整理工作的逐步深入,不久将来或许会有更多更详实的族谱、家谱材料出现。  注:  ① 晋.步招名最早见于《左传.文公七年》为公元前620年。引自“下朗村明礼堂家谱序”。  ② 陈公子招最早见于《左传.昭公八年》即公元前531年。引录“朗溪招氏族谱原序”。  ③ 引《招氏鸿迹》语:《广州府志》载:“招猛,东汉安帝朝‘举茂才’。汉元初中(公元114-120年)官大鸿胪”。  ④ 公元531年,南梁中大通三年。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卒。


作者:招东山 (2012/5/6 21:10:42)   回复此贴
  朗溪招氏探源 第 3 楼

水有源,树有根:苗从地发,树向枝分。招氏源远流长。现举原南海县朗边乡(下朗村)明礼堂族谱中一段序言:“倘别有所考,则直系彻源接纪……”意思是叫后人有新发现,继续补充记载。此族谱序言已收入《招氏鸿迹》书中。现把我要补充的内容列于下:  

一、姓氏起源及其它  其实,姓氏起源也是为了权利和义务。一个姓氏就是一面旗号,代表一伙同类人的利益和分派任务。旧社会每一个姓氏,每一条乡村都有它的乡规民约来实施它权利的分配,义务的承担,以这种乡规民约保障他们的利益。  例如:在清末时期,孙中山先生组织的革命党,反对满清政府。他的家乡香山县翠亨村,孙氏族当权人把孙文赶出家族,更将他的亲属全部驱赶到澳门。在旧社会,常发生村与村、乡与乡不同姓氏之间的械斗,大村欺压小村。同姓同宗族,大房欺细房,或者利用封建礼教名义来迫害他人,这些都是姓氏宗系实施其权利反映。自1952年后,各村乡姓氏宗族,失去了公堂产业这个权利,村人不再承担过去宗族义务。所以现在村与村、乡与乡、人与人、各个姓氏与各个姓氏之间,人人平等、互相尊重的关系密切,和睦共处,相处融洽。  

二、招氏与其它  探讨过姓氏源头的人都会知道,一个姓氏不可能只来源于单一个祖先。招氏亦然,有源于春秋时晋.步招、有源自陈公子招、有赵氏易姓招、有发祥于东汉招猛和各个小数民族中的招姓人物。在姓氏史籍书上,多记载“招氏”来自晋.步招和陈公子招的人。  (1) 晋.步招的历史佐证  《左传.文公七年》该【传】纪:“箕郑居守。赵盾将中军,先克佐之。……步招御戎,戎津为右。……败秦师于令狐,至于刳首。”  “余姓乃望出南海,春秋时晋.步招之后也。”此乃《下朗村招明礼堂家谱序言》。  《通志.氏族略四》:“招氏,晋.步招之后,汉有大鸿胪招猛。”此出自1985年湖北、四川两家辞典出版社联合编的《汉语大字典》辞典中。该辞典是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套工具书。  晋.步招名字最早出现在《左传.文公七年》,文公七年是公元前620年,距今已有2630年。下朗村招明礼堂、招燕翼堂、招敦本堂及他们的各地分支都属招劻政公宗系,明礼堂家谱序写:“余姓乃望出南海,春秋时晋.步招之后也。”所以“晋.步招”是他们的远祖。  (2) 陈公子招  《左传.昭公八年》,春秋【经】纪:“八年春,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之偃师。……大雩。冬十月壬午,楚师灭陈。执陈公子招,放之于越……”。  “予族招姓,其先世本舜之后,陈公子招之以名留也。左传昭公八年冬,楚子灭陈,公子招被执而放之于越,子孙因留其名为氏,以志不忘。”录《朗溪招氏族谱原序》。  陈公子招名字最早见于《左传.昭公八年》即公元前534年,至今已2544年。上朗村招永思堂始迁祖谦所公及其后裔尊称“陈公子招”为其远祖。  (3) 招猛的历史评述  据清同治《广州府志》记载:“招猛于东汉安帝朝‘举茂才’又于汉元初中(公元114年---120年)官大鸿胪。”引《招氏鸿迹》语。史籍书上见招猛名字陈公子招、晋.步招晚六百多七百年。  据《招氏鸿迹》记载:“惟鸿胪公发祥于东汉,怠后解祖入粤,卜居羊城,遂为南海著姓,……。”  为什么南海招氏各祠堂都有招猛事迹的记载呢?这就得从岭南产生族谱的事说起。由于经历了宋末和元朝的社会动荡,旧存族谱被毁。到了明朝朱元璋统一中国后,带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机会。一百多年前从中原逃难到岭南的后代,生活安定下来,回忆自己的生世,怀念祖宗,希望将自己血统世系和祖先的事迹,用文字记录下来,传给下一代,这就牵起了明、清两代修族谱盛行之风。这本是好事,但也带来些许不良影响。撰写族谱除了本族人编写外,还有一些顾请代写族谱工匠,这些工匠揸住人们欢喜粉饰祖先,欢喜炫耀家声,和总想历史上有个名誉地位的祖先。当追溯无源时,便挂靠历史上某一显赫人物,所以代撰写的族谱,家家都封这位显赫人物为他们的祖宗。我想南海招氏各间祠堂都有招猛的事迹记载,可能就时这个原因。当然我们希望招氏,每间祠堂都有这样荣耀的人物。  招猛是我们近二千年的招氏先贤,应该尊他为“先祖”。   (4) 关于招劻政公宗系的记述  “传至南宋隆兴年间(1163年---1164年),有祖劻政公讳禄,为兴州都统幕府参谋。后因金强宋弱,时事纷纭,归隐寿终。”下朗村招明礼堂和招敦本堂族谱序言。  这段话,在两家族谱上都有记载。这两间祠堂虽然是同姓,又同在下朗村,但以前互不相关,自从经过2000年后,才知道两间祠堂原来是叔侄。事情经过是这样的:一天,招煊老先生的《招氏鸿迹》编写小组,需要参阅下朗村招氏两间祠堂族谱。招煊将两间祠堂族谱打开细看,发现他们族谱都有关于其太祖劻政公招禄的记载,一向以来互不相干的两间祠堂,原来几百年前,祖先是叔(伯)侄关系。还有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,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罗家村招永裕堂,参加编写《招氏鸿迹》资料调查小组,寻找到失散了几百年的祖先。  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罗家村招永裕堂开村始祖东瀛公,于明武十八年(1385年),由南海朗边乡到番禺县沙湾司充掌吏科,在罗家村居住,娶洪氏夫人。婚后生一男,未几东瀛公不幸辞世,幼儿寡妇,无力扶灵反乡,流落在番禺县罗家村居住。幼子名始吾,长成而娶,后繁衍不惜,成为今日之罗家村招永裕堂大族。因洪氏太夫人临终前未能详尽说清夫家状况,只留南海朗边仲奇、季奇是吾夫祖家太公。后来子孙怕把遗言忘掉,便用黑色云石将“南海朗边始祖招仲奇、招季奇”字句刻于石上,并镶嵌在祠堂神位左边后墙上,以示后代子孙寻找祖家。今次番禺罗家村永裕堂招氏兄弟,跟随《招氏鸿迹》编写组来到下朗村调研,得知燕翼堂和敦本堂,正是旧日南海朗边招仲奇、招季奇的后人(季奇、仲奇是同胞兄弟)。几百年来的寻宗历程得到圆满结束。以前不清楚自己祖籍的兄弟,现在由于各地招氏村多有联系而来往密切,部分人已找到自己的祖籍宗亲。  

三、记录姓氏历史断断续续的原因  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商讨,关于各间祠堂族谱记载略有差异。以前各间祠堂视族谱为本族秘密,不易公开在别人面前,同时族谱多由本族权威人物掌管。修撰族谱时,也很少请同宗兄弟来商量研究。续编时,都是讲前人写下的东西重抄一遍,明知错漏亦不作订正,或加上按语说明,任其以讹传讹。在旧社会,文化出版事业没有现在这样发达,编写族谱时受到缺少书籍参考。一些历史问题,只能凭读过的书籍或别人口中获得,所以写作起来不是那么顺利。当某一事件找不到典籍求证,或得不到别人帮助时,就凭着记忆甚至测度来决定,往往做成事实真相出现两样。这种现象在同宗系各祠堂编写的族谱上也会出现。有鉴于此,大家应该互相体谅,不应求全责备。第二个问题,各间祠堂在尊称远祖上,应该相互尊重,不应追求统一。我国许多姓氏,同姓不同宗,源流复杂。就以山东曲阜“孔姓”而言,孔子一族世系记录健全,他们后代不会被错认。如果认为凡是姓孔者,都是孔子后裔,则不是事实。孔姓源流有四支:(1)孔子之“孔姓”出自子姓,春秋时宋国孔父嘉之后;(2)春秋时,卫国有姓孔,源自古佶姓;(3)郑国有孔姓,来源姬姓;(4)春秋时陈国有孔姓,源于妫姓。当时孔子是个著名人物,他所在的孔姓一族地位最高,其余三家孔氏为要抬高自己门第,自称是孔子后裔,把己族的真实血统也隐瞒了。后来到了清代,正统孔氏联合颜氏、孟氏、曾氏三姓重编族谱。自此,凡姓孔之人,都被认为孔子后代。以前身份暧昧的三支孔氏宗族,得到正式承认。  五百年前是一家(准确些是三千年),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这种说发却有点道理。  *过去下朗村有一位到马来西亚经商的老华侨讲述:“设在新加波的南海会馆,大家华人见面时,不论你姓什么,都统称为兄弟。国外华人无分彼此,多么亲热。我们中华民族的招氏,又何须耿耿于怀是哪间宗祠的招氏呢!  中华招氏一家人!


作者:招东山 (2012/5/6 21:13:09)   回复此贴
  招燕翼堂溯源概述 第 4 楼

余姓乃望出南海,春秋时晋.步招之后也。  

东汉孝安时(安帝刘祜),有祖招猛,举茂才,荐辟为郎。元初(公元114---120年)官拜大鸿胪,掌管朝廷对少数民族接待与交往等事务。至年迈,回籍南海闲居省城。  南宋隆兴年间(公元1163年),有劻政公招禄,为兴州都统幕府参谋。  宋咸淳年(公元1265---1275年),我太祖建文公,由军功保荐升知府,但未能莅任。时金人扰攘(蒙古元兵扰攘),战事频繁,奉调远征,转战三楚,因军粮缺乏,曾一度受困长沙。更有豫章土匪作乱,民众皆遭荼毒。建文公携眷南逃,避入岭南,途中不幸夫妇罹难,遗下三子。继而长子孟奇引领两弟,接续南程。历尽艰辛,来到朗边,投靠堂叔伯仕基祖,遂而安居。俟后兄弟稍长,各谋生计,各成家室。孟奇年长,远迁南海小塘开族。仲奇、季奇二人在朗边分房而立,仲奇居下朗村之南。今日上朗村东侧旧称兴贤里,招氏南祠燕翼堂是也。三弟季奇居兴贤里北边,下朗村庙边里、三槐里招氏北祠敦本堂是也。下朗村大地里刚柔里之明礼堂仕基祖,是吾祖伯叔父辈。上述乃吾姓之源及燕翼堂开宗概况。今日重记示于后人实欲毋忘宗祖。  

*附录:燕翼堂字牌  升、光、怡、秉、礼、义、忠、信。  

按推算字牌自清道光十三年始(公元1834年),约为南迁祖开宗后的第二十代孙,至今历170余年。今日之繁衍速度,部分子嗣已到二十七传信字牌,为了避免出现脱节,建议从第二十八代起延用:  盛、世、鸿、基、继、业、弘、扬


作者:招东山 (2012/5/6 21:17:56)   回复此贴
  招仲奇、招季奇 南海朗边开族时间的敲定 第 5 楼

“惟我太祖建文公……宋宗南渡之后,由军功保荐升用知府。均未莅任。是时金人扰攘①军务紧急,征战日繁。奉调远征,转战三楚。②……粮食维艰。闻困长沙。存亡莫测。未几而豫章。③土匪蜂拥而起……当此乱离之日,正是逃难之时,父子不能相顾。我太伯祖孟奇公携同兄弟三人怆惶逃避,远徒羊城。迨后太伯祖孟奇公迁居南邑小塘。次太伯祖仲奇公暨我太伯祖季奇公,同迁南邑朗边乡。”以上陈述是我下朗村敦本堂招氏族谱序言的一段记录。  根据史料记载:  1271年元.至八年十一月,蒙古忽必烈建国,号大元。  1273年(宋.咸淳九年)正月,元军破樊城。二月襄阳降。  1274年(宋.咸淳十年)以伯颜为统帅,发兵二十万征南宋。十二月下鄂州(今湖北武汉市武昌。)  1275年(宋.德祐元年二月),元军已进逼临安。  1276年(宋.景炎元年)正月,南宋幼帝赵显请降,元军取临安。五月宋赵是即帝位于福州,是为端宗,称景炎元年。两年后三月病亡。  1278年,宋臣陆秀夫、赵世杰拥立赵炳为帝,年号祥兴,移驻广东新会海中之崖山。  

1279年正月,元军攻破崖山,宋帝溺死,宋亡。  我祖建文公曾奉调转战三楚。在忽必烈夺去了大汗位后,于1271年建立了大元帝国,接受了南宋将刘整的建议,将军事主攻方向转移到襄阳和樊城,并编练水军,从而确定消灭南宋的战略部署。1273年(宋.咸淳九年)正月和二月便攻陷了樊城和襄阳。继而在1274年(宋.咸淳十年)以元朝丞相伯颜为统帅率大军沿汉水和长江东下,水陆并进,直击南宋,十二月攻下鄂州。距鄂州不过数百里外的潭州(今湖南长沙、湘潭等地),危在旦夕。便兼宋军粮饷缺乏,战事不利,每站必败,军心涣散。如我族谱序言云:“……存亡莫测……豫章土匪蜂拥继起……当此乱离之日,正是逃难之时。”(笔者按:此景况近160年的南宋朝江山,岌岌可危矣!)我太祖建文公当机立断,弃械南避,投奔南邑朗边之堂兄弟仕基公。从上述事件分析,我开村始祖来朗边时间是南宋朝咸淳十年或德祐元年,比下朗明礼堂迟八年或九年。这样算来,至今我族来朗边已有732年到733年的历史了。  
注:  ① 公元1234年正月金亡。此应是元军攻宋。  ② 三楚:西楚约为当今淮水以北,泗水沂水以西;南楚北起淮、汉、南包江南;东楚跨江逾淮,东至于海。  ③ 豫章:今日江西南昌。


作者:招东山 (2012/5/6 21:22:03)   回复此贴
当前总数:19 每页5条 当前1/4页 [1] [2] [3] [4 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1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招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695.3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招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